科技助力端牢中国饭碗
2023/12/2
352
作者:瀚臻物联

食为政要,粮安天下。

二月春至,小麦返青。春灌是保障小麦丰收的关键期,在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四分之一的河南,一座座引黄涵闸陆续开闸,为沿黄灌区冬小麦“解渴”。

芒种三天见麦茬。有“黄河粮仓”美誉的山东省齐河县,毗邻黄河、水润万顷是其天然优势。截至2023年,齐河县已连续15年来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0亿千克以上。

然而,在60年前,黄淮海平原却面临着土壤盐碱化问题,严重制约粮食生产。“当时对于土壤盐碱化的成因认识不足,引黄罐区普遍出现了‘重灌轻排’现象。灌区配套设施跟不上,大水漫灌,渠道淤积,地下水位上升,造成下游两岸大面积内涝和次生盐碱化,导致粮棉大面积减产。

“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这首流传于盐碱地的民谣,道尽了当地农民曾经的酸楚。

如何唤醒盐碱地这一“沉睡”的资源?自成立以来,灌区中心攻关团队便致力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端稳端牢中国饭碗,交出了“人民胜利渠灌区井渠结合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效果研究”等项目成果的亮眼答卷,并通过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综合治理开发和黄河下游滩区治理,从根本上扭转了20世纪60年代粮食连年减产的局面。

黄河流域是自愿性缺水流域,黄河水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沿黄省(区)农业的救命水。要夯实农业稳产增产的基础,为作物提供适时适量的灌溉用水,必须全方位加快推进农业高效节水研究。

20133月,在黄委批复‘黄河流域农村水利研究中心’的内设科室中,明确设立抗旱减灾技术研究室。20179月黄河防汛总指挥部变更为黄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增加了黄河流域抗旱职能。”从那时起,灌溉中心治理于旱灾预警、灌溉需水预报、应急抗旱等技术研究;多次受国家防总和黄河防总委派,赴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区),开展土壤墒情实时监测,指导当地进行抗旱减灾工作,降低了农业减产的风险;代表水利部、黄委开展黄河流域及西北内陆河地区大中型灌区(泵站)建设与管理、水资源管理、小水电管理等监督检查和行业管理工作,推动引黄高效灌溉、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农业税家综合改革、数字孪生灌区建设等,助推了黄河流域粮食产量十八连增。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科技的妙手推动下,昔日黄河中下游盐碱地华丽‘变身’为百万顷沃野良田。   

                               

             本篇文章来源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本篇图片来源于:(黄科院引黄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

 


微信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