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中心的发展史,就是国家防治旱涝碱危害,开展黄河水资源利用与配置、农业节水控水、农村水土环境等研究史的缩影。
1952年,黄河下游第一座引黄灌溉工程-人民胜利渠建成运用,结束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历史,拉开了黄河下游大规模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的序幕。然而,许多引黄灌溉工程仓促上马,灌区配套设施跟不上,重灌轻排造成下游两岸大面积内涝和次生盐碱化。1963年春天,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提出要对黄淮海平原旱涝碱危害地区开展全面调查,并尽早在该地区建立国家土壤改良综合试验站的建议。
1963年6月,全国农林办公室和 国家科委批准在人民胜利渠建设国家土壤改良综合试验站。同年12月31日,太行山下,人民胜利渠边,试验站正式挂牌成立。作为水电部直属的科研机构,它自建立之初就承担着开展黄淮海盐碱地改造、扭转粮食连年减产局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崇高使命。
筹建之初,实验站全体职工扎根基层,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引黄淤灌、土壤改良、科技示范,取得了较好的盐碱地改良效果。但由于受“文革”影响,试验站一度被撤销,知道1980年才的以恢复。1982年,试验站被移交给黄委,并更名为“水电部黄委会引黄灌溉试验站”,1991年再次更名为“黄委会引黄灌溉局”。
1999年4月,根据体制改革需要,结合引黄灌溉局业务性质,黄委决定将引黄灌溉局整建制划归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管理;2000年更名为水资源利用及节水工程技术研究所;2003年,根据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方案,结合业务特色,更名为今天的灌溉中心。
2013年3月,水利部赋予黄委流域农村水利管理职能后,灌溉中心加挂“黄河流域农村水利研究中心”牌子。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贯彻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强化节约用水管理。2020年11月,加挂“黄河水利委员会节约用水中心”牌子。
节水实验基地
节水与生态环境实验室
随着单位名称的变化和业务调整,灌溉中心职责从单一的盐碱化治理扩展到农业节水技术、农村饮水安全、乡村振兴水利保障等领域,服务范围也由黄河流域扩展到西北内陆河地区,以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细西安市的“吃饭”“喝水”“致富”问题为使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篇文章来源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本篇图片来源于:(黄科院引黄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